在传统发型工具中,直发梳和卷发棒一直是造型的利器,但它们大多需要插电使用,这不仅限制了使用场景,还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。而且,频繁的高温烫发对发质的损伤也让人担忧。于是,一款能够摆脱电源束缚、随时随地使用且对发质呵护有加的发型工具应运而生——无线直发梳,而这一切都离不开辉芒微8bit MCU的强力赋能。
很多人一听 8-bit 就觉得“玩具级”,但辉芒微MCU这颗小家伙把资源切得极其精准:
单通道 12-bit ADC:每 50 ms 采样一次石墨烯发热膜温度,误差 ±1 ℃;
硬件 PWM:直接驱动 MOSFET,实现 20 kHz 高频斩波,既避免低频闪烁又降低开关损耗;
Stop 模式 0.7 µA:关机后静置 30 天,电量只掉 1 %;
6 路 GPIO:LED 指示灯、按键、霍尔保护开关、NTC 温度保护、蜂鸣器、OCP 关断,一个脚都不浪费。
代码架构更“抠”:主循环只有 60 行,采样→PID→PWM→睡眠,平均 5 ms 跑完,占空比 < 3 %。剩下的 97 % 时间都在省电,真正做到了“电芯焦虑终结者”。
深圳三佛科技推出的无线直发梳方案,主控芯片使用辉芒微MCU无线直发梳单片机,实现的功能如下:
传统直发梳拖着 220 V 尾巴,只能钉在梳妆台。女孩子出门最怕两件事:头发失控、插座失踪。于是我们把目标锁死:
体积 ≤ 一支 330 ml 矿泉水
重量 ≤ 200 g(含电池)
真·无线,20 s 速热,一次造型 ≥ 15 min
整个项目最灵魂的决策点,就是电源与控制的平衡——既要大电流瞬间加热,又要低功耗待机省电。最终我们选了 3.7 V/4000 mAh 高倍率电芯 + 辉芒微 8-bit MCU 的组合:电芯负责“爆发”,MCU 负责“抠门”。
石墨烯发热膜 4 µm 厚,面电阻 3 Ω/□,3.7 V 全压直驱可瞬间拉到 35 W。但“快”也要“稳”:
MCU 通过 PID 把升温斜率锁在 3 ℃/s,避免局部过热;
纳米钛蛋白涂层均匀导热,发丝接触面 160 ℃,外壳只到 45 ℃;
NTC 双点冗余:主采样点 + 备份采样点,任一异常立即断电。
负离子模块其实是一枚高压脉冲发生器,2 kV 脉冲 20 kHz。难点在于电磁干扰——梳子离头发只有几毫米,MCU 就在旁边跳。我们做了三件事:
把高压线圈放进独立屏蔽罩;
让负离子模块在 PWM 关断窗口期工作,避开大电流 di/dt;
软件上把 ADC 采样窗口后移 50 µs,躲过 EMI 尖峰。
机械:梳齿最外层加 0.5 mm 气凝胶隔热垫,接触头皮不烫;
电子:霍尔开关检测“合拢”动作,一旦离开头发 5 s 自动降功率到 20 %,再 30 s 无操作直接关机。
梳齿排布采用 3D 波浪齿:
顺梳=直发;
内扣/外翻时把发尾绕一圈停留 3 s,钛蛋白涂层的低摩擦系数让卷度自然成型。
实测 160 mm 长发,完整造型 8 min,电量掉 22 %,足够一天补妆级使用。
从立项到量产,我们踩过最大的坑是“发热膜冷启动电流”——一度把 MCU 的 LDO 拉崩。后来把 MOSFET 预驱移到电池端,MCU 只给逻辑信号,问题迎刃而解。
现在,这颗辉芒微 8-bit MCU 正安安静静躺在梳柄里,像一位精打细算的管家:该爆发时爆发,该省电时睡觉,让 6 亿负离子、石墨烯速热和 4000 mAh 电芯在同一屋檐下和谐相处。以上就是深圳三佛科技分享的无线直发梳方案。深圳三佛科技专注单片机应用方案设计与开发,提供8位单片机、16位单片机、32位单片机。